為保障實驗室質量體系有效運行,確保檢測結果的可追溯性,需要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在現有的技術能力、管理能力、運營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基礎上,提升科研創新能力、信息化管理能力、風險防控能力,這些人員能力提升均可通過日常實驗室管理進行。
完善人員能力建設 提升實驗室檢測能力
隨著我國檢驗檢測行業的快速發展,對實驗室人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實驗室人員能力的高低,直接關系實驗室專業技術水平、質量水平,以及檢測能力水平,故人員能力是實驗室能力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需積極推進,完善發展。
實驗室人員需要具備的基礎能力
實驗室人員應了解國家主管部門對實驗室的基本要求、實驗室內部的工作流程、本職工作崗位的職責、上下工序的銜接要求,其中檢測人員應熟悉各類檢測設備,包括設備的基本原理、正確使用方法、維護保養常識等;熟悉被檢樣品,包括樣品的基本結構、材料;基本掌握本工作崗位檢測所依據的標準、規范,熟悉檢測項目所需的環境條件;基本掌握檢測數據的采集、記錄、處理;基本了解檢測項目的測量,不確定度的來源和使用。
設備管理人員應基本掌握CNAS對設備管理的各項要求;基本了解實驗室所用設備的適用范圍和準確度要求;能對計量校準的供應商進行識別和評價;具備對檢測設備的校準證書確認所需的技術能力;具備編制年度檢測設備的周期校準計劃表、臺賬、檔案和供應商評價的能力。
樣品管理人員應基本掌握CNAS對樣品管理的各項要求;具備編制樣品臺賬、樣品流轉登記表的能力;掌握實驗室的樣品標識系統,并進行正確標識;掌握實驗室樣品儲存所規定的環境條件;具備與客戶進行良性溝通的能力。
合同評審人員應基本掌握CNAS對合同評審的各項要求;全面了解本實驗室的技術能力和各類資源;具備對樣品的驗收和評價能力;具備與檢測部門和客戶進行良性溝通的能力。
文件管理人員應基本掌握CNAS對文件控制的各項要求;了解文件檔案管理的基本常識;具備編制檔案目錄、檔案分類的能力。
市場開發人員應全面了解實驗室技術領域行業的發展動態;基本掌握實驗室技術領域的生產企業的分布、規模和市場動向;了解實驗室現有的檢測、校準能力范圍和相應的資源;具備與企業各層次人員進行良性溝通的能力。
實驗室人員能力確認的步驟方法
實驗室能力認可準則關于檢測領域的應用說明中對人員、設施和環境條件、檢測和校準方法及方法的確認、檢測和校準結果質量的保證有更加明確細致的要求,其均為實驗室人員應具備的知識和能力。實驗室新員工或老員工換崗后實習期滿應進行能力確認。實驗室人員能力確認方式可以根據工作的復雜程度、個人學歷、經驗水平等,采取專門的培訓、實習、考核合格或簡單確認。考核方法可以由相關領域技術負責人對上述人員進行應知應會考核,或參加相關領域檢測機構的檢測技術培訓班,取得培訓證書。實驗室人員能力的簡單確認適用于在原單位的相關崗位上從事較長的工作年限的人員,或得到相關崗位的各類合格證書的相關人員。相關領域技術責任人對考核成績進行確認,實驗負責人對相關崗位進行正式授權或任命。
通過日常管理提升人員能力
為保障實驗室質量體系有效運行,確保檢測結果的可追溯性,需要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在現有的技術能力、管理能力、運營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基礎上,提升科研創新能力,信息化管理能力、風險防控能力,這些人員能力提升均可通過實驗室日常管理進行。
人員能力差異化培養。依據實驗室質量手冊中《人員》、程序文件《人員管理程序》,結合實驗室崗位職責定崗定編后,人力資源部門按照人員特點擇其長處推薦使用,勤學善思者由檢測工程師向技術專家方向培養,埋頭苦干者具有檢測員有執行力高的特點,公道正派者作為質量監督員能夠秉公辦事,綜合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可重點培養從事管理崗位。
開展多元化學習與培訓。面對科技進步的日新月異,面對繁重的檢測任務和市場化業務發展的需要,實驗室從業人員的工作壓力倍增,常疏于拓寬知識面,疏于參加培訓和進修。實驗室管理者從長遠規劃,將培訓和進修納入實驗室培訓計劃中加以落實,通過參加標準研討、行業論壇交流、網絡課程培訓等途徑,鼓勵員工在完成本職工作前提下,參與學歷提升,提高自身素質,適應檢測技術發展的需要。
帶教結合的方式提升人員能力。實驗室的質量管理水平與人員隊伍的穩定性密不可分。在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和事業留人等人力資源管理基礎上,在實驗室技術人員中選拔高學歷,經驗豐富的工程師組建技術專家隊伍,通過理論和實踐考核,選拔培養專業的培訓師資隊伍,實現角色轉換,對人員培養形成良性循環。通過定期開展實驗室人員的崗位考核和晉升,分析考評結果,調整梯隊建設規劃,制定專項培訓計劃,實現人員能力持續提升。
激發科研創新能力。實驗室擁有檢測環境、檢測設備、穩定的研發經費、行業技術人才等資源,易于形成創新和實踐。實驗室人員在檢測技術創新、裝備創新、產品質量提升創新、管理創新、構建服務平臺等方面展現能力,形成應用成果轉化。
定期對人員從崗位履職、檢測質量和科研創新成果、服務滿意度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核,公正評價人員工作業績,使薪酬分配向關鍵技術管理崗位和高素質人才崗位傾斜,激發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的創新能力,提高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